张贵: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作者:中阳期货 点击数:
(来源:经济日报)
转自:经济日报
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,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,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形成新增长极。
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,地缘相接、人缘相亲,地域一体、文化一脉,但存在“北京吃不了、天津吃不饱、河北吃不着”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。2015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,成为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。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: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,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,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,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,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,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,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“十四五”以来,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。202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1.5万亿元,较2013年实现翻番,占全国比重回升至8.5%,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。
产业结构和规模持续提升。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.2∶35.7∶58.1调整为2024年的4.3∶26.8∶68.9,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超80%,天津超六成,河北提升幅度最大,达12.7个百分点,产业联动的“六链五群”格局初具轮廓。
区域协同创新稳步推进。三地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设立天津、通州、燕郊、雄安分中心,形成“北京研发、津冀制造”的产业协同模式。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,协同开展“揭榜挂帅”,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
区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。北京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,首都功能持续优化。河北实施“两翼”带动发展战略、启动石家庄都市圈建设,与京津共同构建协同有序的世界级城市群空间格局。天津携手北京唱好“双城记”,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,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初见成效。
区域交通一体化实现突破。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加速建成,京津雄半小时通达,主要城市1小时至1.5小时区域交通圈基本形成。“四纵四横一环”网络化综合交通融合发展,客流内循环占比55.32%。三地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生态环保质量有效改善,流域共治保碧水,推进跨区域河湖长联动机制,集中开展对“六河五湖”综合治理。联防联控护蓝天,地区空气质量显著提升。从严管理守净土,京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%。
政务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。截至2024年底,实现1053项跨省通办,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推出230项“同事同标”事项。异地就医实现“免备案”直接结算,社保“同城化”认定机制落地实施,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向河北延伸。
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,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,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。
一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先行示范,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。因时因地推动传统产业先立后破,走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之路。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、科创园区建设为重点,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发展。围绕“六链五群”,以产业链“织网工程”为载体,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二是在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先行示范,使区域一体化格局更加凸显。汇集国内外新兴资源要素,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促进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,共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。
三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先行示范,使两个文明建设更相得益彰。既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,又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、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强化文旅深度融合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。
四是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先行示范,使生态环境质量更加良好。把好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,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夯基筑本。探索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,完善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,构建生态横向补偿机制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。
五是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,使公共服务水平更加趋于均衡。推动便捷高效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落地见效,促进民生红利在区域间不断释放,落实落细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、住房、养老、科研等保障政策。推动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,促进三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。
(作者系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、教授)
免责声明: 本公司提供的资讯来自公开的资料,本公司仅作引用,并不对这些资讯的准确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,及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本公司提供的资讯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意见,均不能作为 阁下进行投资的依据。
